开创良好局面,营造和谐氛围,共谱城乡互帮互助之歌

发布人:机关党委 发布日期:2009-01-14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城乡基层党支部互帮互助活动的意见》(粤组通〔2008〕7号)的要求,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委的统筹安排下,2008年12月22日—24日,研究生院党支部一行3人赴雷州市纪家镇盐灶仔村开展城乡基层党支部互帮互助活动。

  雷州市纪家镇盐灶仔村地处纪家镇、唐家镇、企水镇三角交界处,距镇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计约390户,1586人。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水稻、花生、桉树等。人均年收入较低,平均1300元/人/年。

  我们在纪家镇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及村支书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盐灶仔村,沿途两旁种满了桉树。村里通往镇上的公路尚有2公里土路,有车经过则尘土飞扬。据村党支部书记陈日清介绍,由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这段2公里的土路就算有上级的配套补贴,余款也无法筹集。

  我们首先来到盐灶仔村村委会办公楼,与到场的20名党员进行座谈。双方支部书记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以增进相互了解。据介绍,盐灶仔村党支部共有34名党员,较年轻的党员均外出务工,到会的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村党支部有例行过组织生活,平均一年可发展1-2名党员。在村委会还配有电脑、电视等设备用于支部的远程教育。此外,通过座谈,我们还了解到盐灶仔村由于环境、资源所限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接着,我们实地考察了村里唯一一所完小——盐丰小学。由于我们到来已是中午,学生已放学,我们只是察看了校园环境,并和黄校长进行了交流。学校现有学生140多人,教师9人(含民办教师4人)。校舍、操场为市工商联募款所建,教学条件相当简陋。学校尚有因购置教学仪器、办公设备和发放民办教师工资而欠下的债务未还清。我院支部书记董零委托校长将带来的文具转发给学生,并表示,愿意为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就学方面做一些有益的事。

  考察完小学,我们分别走访了村里困难党员和群众,为他们送去我院支部全体党员的慰问。曾任盐灶仔管区党支部书记的黄尊佳现年72岁,家里有5口人。因年老多病,身体残疾,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低,造成生活特困。我们去到他家时,他拄着拐杖从房间走出来,董书记代表支部向他表达问候,并送上慰问金。村支书又带着我们看望了一位贫困学生和一个特困户。

  陈香瑞是该村的一个孤儿,今年14岁,从小被寄养在养父母家中,后养父母双亡,现由其生母照顾。其生母肖娇芬,丈夫早亡,儿子陈晓光因患尿毒症长期治疗,家贫如洗,债务如山。虽多次有村民、外出务工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但依旧贫困。陈香瑞因交不起中学每天5元的伙食费,读到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在家,帮助生母照顾家庭生计。当被问到是否还愿意继续上学时,小香瑞的眼中充满了渴望。我们在他的作文书的扉页上看到他鼓励自己的话“向前冲!加油!”。董书记除送上慰问金外,还当即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小香瑞,勉励他继续学习,并表示如果有需要,一定尽力帮助他完成学业。随后我们给特困户肖娇芬送上慰问金,肖娇芬的眼中饱含着热泪,激动地和我们一一握手言谢,久久地目送我们离开。

  首次盐灶仔村之行时间是短暂的,但对此行的党员来说,所受到的震撼和教育是直观的、深刻的。回来后,我们立即将此次雷州帮扶之行做成PPT,向全院老师通报了情况,并商讨下一阶段为盐灶仔村提供智力、技术和财物支持的方式和途径,以使互帮互助不流于形式,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次活动拉进了研究生院党支部与盐灶仔村党支部的距离,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认识,为未来进一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我们对农村问题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并在将来把我们的爱心与绵薄之力传播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去,共同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之歌。

 

研究生院党支部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