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对共建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事处党支部赴雷州纪家镇后坑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纪实
2009年4月2日至4日,人事处党支部赴雷州市纪家镇后坑村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了解民情,帮扶贫弱,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4月3日清早,我支部一行三人到达了纪家镇。纪家镇位于雷州市西北部,距雷城54公里,沿着新修的公路,驱车只需半个小时。到达镇政府,迎面便见到了后坑村党支部书记周华常和镇驻村干部冯建,今天的行程将有他们陪同。
从镇址到后坑村还有半小时的车程,沿途所见多桉树经济林,树干高直而枝叶稀少,秀劲疏朗成片,亦是别致的景观。近了后坑村,路旁的甘蔗地也渐渐多了起来,此时的春植甘蔗初长嫩芽,呈丛状,还未分枝生茎,因而不好识认。周华常书记介绍,后坑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甘蔗是最为重要的支柱经济作物。
到了后坑村村委会,已有二十余名党员在此等候,组织生活会议随即开始了。周华常书记首先介绍了后坑村的情况:后坑村下辖7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610人,300多户人家,既无工业支撑,也无渔业养殖,农民以耕种为生,人多地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如今,年轻劳力基本都出外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在家务农。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0人,今年又新发展了两名,都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随后,人事处党支部书记于海燕也介绍了中山大学和人事处的概况,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希望借此结对共建的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并在能力所及之下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到会的党员几乎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语言障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们的全神贯注、频频颔首,以及嘴角时而流露出的善意微笑,都让沟通变得亲切自然。村支书和镇驻村干部也适时当起了“同声翻译”,化解了不少尴尬。当有村民党员提出有意养殖家禽而苦无技术时,我们当即承诺为其查找资料,必要时将代为联系专家进行指导。毕竟,我们能提供的物质扶助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在政策上、技术上、服务上进行帮扶,才有望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会后我们来到后坑村小学,因正值农忙假期,师生都不在校,我们与校长进行了简单交谈,并捐赠了一些文体用品,便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三户贫困学生、贫困群众和困难党员的家庭。
未到贫困学生家,远远就看见了这座破败不堪的砖房。围墙已成断壁,屋顶包裹着商家宣传用的塑料横幅,巨大的广告文字和五颜六色的图画在阳光下显得刺眼又突兀。在房前小院里,我们见到了贫困学生家长周九妹。周九妹双目几近失明,双脚后跟有疾。五年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外出走失,留下他和幼小的儿子艰难度日;小孩今年11岁了,在村里的小学念书。我们离开时,周九妹执意要送到巷口,双手紧拉着我们,嘴里囔囔的都是感谢的话语。
群众贫困户周华荣的家同样贫寒凄清。披着茅草屋顶的土房内四面空壁,穿门光线不及之处,一片昏暗潮湿。逼仄的堂屋里,除了一张床外,便是满地的杂物和装养家禽的竹笼,还有横七竖八的晾着衣服的竹竿。周华荣的儿子长年患病,只能在家务农;儿媳妇患有少儿麻痹症,行动不便。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人的关切,这位满脸沧桑的老人显得木讷且不知所措,和许多农民一样,他不善于表达心中的感情,只有泛着泪光的双眼,些许透露出内心波澜的起伏。
在草木幽郁、阴湿霉潮的林场里,我们最后找到了困难党员周浩良的家。周浩良是退伍军人,曾在野战军服役,参军时入的党,1978年退伍。因家里旧房破败失修,只好借住在林场的宿舍,靠为林场砍树的收入为生,而这样工作一个月也做不到十天。年过五旬的周浩良最近刚结婚生子,妻子是邻村人,患有精神病,没有自理能力,原本困难的家庭更加窘迫了。看着6个月大的儿子,周浩良担忧的是自己等不等得及他长大成人的那天。
贫困家庭的困难远非我们区区数百元的资助款所能解决的。更多的,我们只能送去真诚的关怀和慰问,引导他们树立自我肯定、积极进取的志向;了解他们的所盼所需,鼓励从基本技能入手,尽力提供技术上的就业支持。扶生存之道、扶人心之志,或许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最有效的帮扶。
4月4日一早,我们启程返回广州。当天恰值清明节,一路轻烟薄雾,乍雨乍晴,少了“清明艳阳三月天”的灿烂,倒是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了。车外时而细风吹雨,时而甚雨疾风,浓云冷烟朦胧着远山近村,也静默了人心;然而毕竟是繁花满枝、烟草离离的季节,放眼道路两旁,绿树农田无不郁郁葱葱成景,一派欣欣向荣,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开阔了起来。因想起前人词句:“人生难得两清明,时节清明,政治清明”,在这样的清明节里,在这条急速向前的路上,我们必须满怀希望。
人事处党支部供稿
二○○九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