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者天助之
研究生院党支部再赴雷州市纪家镇盐灶仔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纪实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的意见》(粤组通[2008]7号)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机关党委的统筹组织下,2009年11月25日-28日,研究生院党支部委派管理处副处长郑平、学位办杨凯和培养处吴帆一行3人,由郑处长带队,时隔一年再赴雷州市纪家镇盐灶仔村开展城乡基层党支部互帮互助活动。
25日晚到达雷州后,次日(11月26日)一早,我院3位党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日清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盐灶仔村。去年我院已与盐灶仔村结成对子并组织过一次帮扶活动,因此对该村的情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注意到,去年同事提及村里通往镇上的公路由于资金无法筹集,尚有2公里土路未修,而这次公路却一直通往村里,虽然路面狭窄,只有2米来宽,但不再有尘土飞扬的情形。经向陈书记求证,方得知今年上半年,在村委会的发动下,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集体捐资2万多元,已将这段乡村公路修好。只是目前尚有3万多元欠款未能落实。
抵达村里后,我们首先来到盐灶仔村村委会,召开组织生活会,与该村20余名党员进行座谈。据陈书记介绍,盐灶仔村党支部目前共有32名党员,由于较年轻的党员均外出务工,到会的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通过座谈,我们对盐灶仔村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盐灶仔村位于纪家镇南端,距镇13公里,地处纪家镇、唐家镇和企水镇的交叉点。下辖4个自然村,共计308户,约1600人。总耕地面积13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水稻、花生等。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收入低,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年人均收入约1500元。现有特困户20户,共85人,贫困户60户,218人。仍居茅草房的村民有60户左右。虽然与去年相比,茅草房数量减少了20多户,年人均收入提高了200元左右,但总体情况仍比较贫困艰苦,不容乐观。其间,陈书记还向我们介绍了村委会对盐灶仔村未来几年发展的规划和设想: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计划修建环村公路3.5公里,实现村民道路的畅通无阻;为解决污水乱流导致村道阻塞的现象,计划修建排污沟6条,共7.5公里;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计划在明年引进外来资金,建立一个西红柿蔬菜种植基地,实现种与收一条龙服务等等。郑处长对到会的党员送上祝福,表达了中大党委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同时表示,虽然研究生院党支部作为高校中的一个基层党支部,力量有限,但对盐灶仔村提供帮扶支持的愿望却是强烈的。希望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和交流,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为盐灶仔村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座谈会后,我们走访了盐灶仔村唯一一所小学——盐丰小学。盐丰小学校园面积很小,进入校门便可对校园全貌一览无余。教学楼为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仅有六间教室,每个年级一间。校园里零星安放着一些铁杠、铁桩、旧轮胎等,是学生们课间仅有的活动器材。一进校门,便听到低年级的学生在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声音清脆嘹亮。下课后,校长将全校120余名学生集合在教学楼前,郑处长代表研究生院党支部,将带来的130副御寒手套和几套图书赠送给孩子们,她亲切地对孩子们说:“礼物虽小,但其中的心意和期望却是无限的。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学习、读书,快乐成长,做社会的栋梁之材”,同时表示,“希望将来能够在中山大学和你们再见面”。孩子们对五颜六色的手套爱不释手,拿在手上看了又看,阳光般的笑容溢满了他们每个人的小脸。
考察完小学,我们又在陈书记的带领下,分别慰问了村里8户困难党员及群众家庭。从陈书记口中,我们了解到这8户特困家庭的情况: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黄遵佳现年76岁,家里有5口人。因年老多病,身体残疾,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低,造成生活特困;老治保主任黄宗德,现年82岁,长居茅草房,生活贫困;老治保主任黄进彪,现年79岁,因房屋被台风毁掉,借居儿子家,生活特困;老妇女党员蔡秀民,现年80岁,长年生病,生活特困;老支部副书记陈华星,现年75岁,居住草棚,夫妇二人以养殖为生。因养鸭亏本,生活贫困;肖娇芬,单亲母亲,儿子陈晓光患尿毒症,为医治儿子病症,借贷负债累累,生活特困;肖英,单亲母亲,家庭人口4人,两个儿子上学读书,小儿子因病休学,家庭收入低,生活贫困;黄星,家庭人口7人,三个子女均上学读书,本人身患脑血栓病,长期卧床不起,家庭收入低,生活特困。我们沿着乡村道路,分别走访了这些困难家庭,向他们送上慰问金,并转达了我院支部全体党员的问候。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触是虽然这些党员群众大多非老即残,身居草房,家贫如洗,但院子和屋内都打扫得干净整洁,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都很好。大家对我们的来访表现出真诚的欢迎和感激之情,很多老人都拄着拐杖伫立在门口,直至目送我们离开。蔡秀民老人更是拿出珍藏已久的芦荟饮料,执意要我们收下。虽然无法听懂当地方言,但他们的热情和心意,已通过行动明确传达给我们。
从村里出来,我们从陈书记口中得知了去年支部帮扶过的辍学少年陈香瑞的近况。小香瑞仍然没能继续学业,不过已经赴雷州打工,在饭店里跟着师傅学习烹饪。在返回的路上,沿途看到村子里有不少人家陆续在建砖质新房。联系村委会为实现村子脱贫致富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我们认识到,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盐灶仔村人自强自立,努力奋斗,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
在回程的途中,我们一行三人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11月26日适逢西方的感恩节,在这个西方国家感谢圣恩的日子里,我们也意外收获了许多盐灶仔村村民带给我们的感触和感动。当看到盐丰小学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看到小学老师们举止间流露出的对学生溢于言表的关爱之情,看到特困家庭一贫如洗却纤尘不染的院落,看到村口修好的硬底公路,看到村里一排排正在建设的新房,听到小香瑞外出学手艺的消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成功、幸福其实有着不同的维度。“自助者天助之”。要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状态,仅仅靠等、靠、要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农村人民转变自身观念,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谋求发展、创造财富。勤劳进取的盐灶仔村人民就正在村委会的领导下,通过不懈奋斗,努力改变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造成的落后面貌,逐渐过上新生活。
返回学校后,我院参与了此次帮扶活动的党员立即将活动情况形成书面总结,并制作PPT,向全院老师通报了相关情况,并深入探讨下一阶段如何向盐灶仔村提供更有力度的帮扶。同时还将活动照片冲印出来,邮寄给盐灶仔村委会留念。此次帮扶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行程是充实的,产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加强了我院党支部与盐灶仔村党支部之间的联系和友谊,更使我院党员加深了对基层、对农村的了解,提高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责任意识,使大家更加珍惜当前所拥有的生活,更加关心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也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