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显担当 抗击疫情守家园

发布人:赵静 发布日期:2022-12-06

       11月16日,中山大学南校园东区出现了新冠疫情,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学校党委的部署,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指导支持下,人力资源管理处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处长莫华同志带领处领导第一时间安排本处住在168-171栋的同事就地转为志愿者,承担楼长、层长和信息统计员等工作,并动员了一支近80人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园东区这4栋640多户教工及家属,近1500人的核酸检测组织、餐饮、就医用药及物资保障协助工作,积极协调解决教职工在封控期间的应急突发需求。志愿者按人员排查、信息统计、每日派餐、核酸检测排查、就医用药及物资配送等保障性工作进行分工,通过“领导统筹-楼长协调-志愿者配合”等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建立起线上线下互动工作平台,协助做好管控区内教职工、家属等居住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健康管理。

做好信息统计,精准服务管理

       疫情发生后,为了更加精准的服务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疫情防控第七批联络员迅速进行住户线上摸查,分楼栋组建教职工及家属微信联络群,摸清住户人数和基本需求。每天晚上,工作小组通过视频工作会议,及时汇总封控区教职工及家属的情况,调整和布置相关工作,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送好一日三餐,有味更有爱

       每日三餐,从清晨天刚刚亮到夜幕降临,线上线下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坚持每日晚上做好用餐需求统计、及时总结完善派餐机制、精心制作派餐“小纸条”、分楼层错峰派餐,不断提高派餐效率,确保每一住户都能及时吃上学校提供的爱心套餐。

                                                                                (志愿者在配送三餐)

现场有序引导,线上及时排查

       确保每日100%核酸检测率是核酸检测排查志愿者的工作重点。从“足不出户”到“足不出栋”,志愿者们始终坚守岗位,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做好通知引导,制作核酸排查动态表,认真逐一排查每户核酸检测情况,对有困难住户则采取上门核酸检测。每一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出来,都给大家带来了胜利曙光的信心。

                                                                    (志愿者引导住户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东区“快递”,及时送达

       因封控而无法外出就医买药、购买急需物资等问题,是园东区志愿服务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为解决这个燃眉之急,人力资源管理处迅速组建一支药品物资配送的“快递员”队伍,及时根据各楼栋的需求,坚持每日奔波于校医院、北门、东区教工宿舍等,协助配送药品及急需物资、开具转诊证明等。人力资源管理处莫华处长、审计处顾凌云处长也带领处内同事积极参与到送药送物的队伍中。后因部分住户日常用品紧缺,志愿者们又协调了东区顺客隆超市及时采购,连夜派送,保障了教职工及家属的紧急需求。

                                                                                     (连夜配送物资)

       “有我们志愿者在,请大家放心!”这是园东区志愿者们的共同目标,面对突发疫情,志愿者们不畏缩、敢担当,积极报名、挺身而出、互帮互助、群策群力,配合学校,为疫情防控攻坚战最好最基本的服务保障,一起守护温馨有爱的大家园!

 

志愿者心声

 

志愿者顾南南(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技术人员)

       很荣幸能有机会作为志愿者帮忙邻居们,谢谢邻居们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感谢这次人力资源管理处组织的志愿者行动,组织和协调才是真得费心,还要兼顾整个校园从东到西,非常挑战精力。还好终于等到了中东解封,希望我们都不再受困和停滞。特别开心的是熟悉了一群志愿者伙伴,而且感觉我们这个楼群邻里也更加熟悉和凝聚了。

志愿者刘维亮(海洋科学学院专任教师)

       作为中大教师,没有中大就没有今天的我。为保护校园出力是我的荣幸!

志愿者梁益铭(图书馆馆员)

       作为一名党员,在封控的第一时间便和家属一起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十多天内完成了整栋楼人员的生活保障及核酸检测等任务,倍感荣幸。志愿者的日常虽忙碌却异常充实,期间也认识了很多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正是中大人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共同坚守和不懈努力,东区终于迎来了胜利解封。愿疫情早日散去,康乐重回往日的书声琅琅!

志愿者王思霓(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从接到“足不出户”封控通知开始,这些天全楼住户都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抗击疫情。日夜守护的学校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还有听从学校管理不出门的住户,今天的安全有序是大家共同守护的结果。

志愿者蔡南乔(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干部)

       感谢各位邻居这十多天来的大力支持和理解,特别是对我每天催催催的理解。这段特殊经历让咱们169栋各扇门后的你我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克服了困难和焦虑,成为了亲密的“战友”,我为能够出一点点绵薄之力而感到十分荣幸。最后,也跟大家一样,十分感谢楼长和其他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志愿者赵静(纪委、监察专员办管理干部)

       楼栋刚被封控时,我的心里很是忐忑,原来病毒离我们已经这么近了。学校处置十分迅速,马上就安排了上门核酸检测、组建微信群第一时间发布沟通信息、供给三餐、及时处置各种突发紧急状况,一切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考虑周到,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让焦虑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一听到要招募志愿者时,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我们刚开始的工作主要是及时准确地协助联系住户并确认相关信息,比如要与住户确认在住实际人员信息;比如要网格化跟进负责楼层的核酸检测完成情况等。后来,我们接手了楼栋“一日三餐”的分发到户的工作。分发餐食到户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工作量很大。每天早晨6点半起来在楼栋下等待对接,清点数量,然后开始派餐,确保上早课的老师、低血糖的老人、早起的小朋友们都能早早吃上早餐。一日三次派送,14个楼层,近400份餐食,每次派餐完毕汗水都把大家的衣服浸湿了,但大家心里都很开心,还经常探讨最少人力实现又快又准发放餐食的心得,摸索出网格化派餐的经验。此外,就是协助关注、处理一些突发紧急情况,比如亟需常用药品的、缺日常家庭用品的、紧急就医等等。这段封控时期,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楼栋邻居们同心战疫,守望相助,让楼栋有了家的温度。比如有位老人家卧病在床,临时缺生活物资,邻居们热心提供家里的存量供其应急,楼长协调帮忙采购补给;比如有邻居手机坏了,邻居帮忙打印粤核酸码,方便核酸检测扫码等。这样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疫情虽然阻隔了物理距离,但把大家心的距离被拉近了,原本“熟悉的陌生人”成了朋友,增加了大家战胜疫情的勇气!最后特别想感谢的是学校以及各个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正是你们的日夜守护、默默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健康与安宁,为你们点赞,道一声谢谢!

 

园东区住户感言

 

168栋住户张爱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亲爱的168栋楼长周莉老师和所有志愿者老师们:真诚地对您们说一句辛苦了!从16号封控以来,学校迅速做出反应,为我们教职工住宅区配备楼长和志愿者,让处于慌乱不安的老师和家属们很快冷静下来。在周老师的组织与志愿者们的默契配合下,建群、摸查、登记、通知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每天收集订餐信息、分发配送到户,尤其辛苦。安然居家的我们,和穿着厚厚防护服忙碌穿梭在门外的老师们,一门之隔,两个不同的世界,我至今还没看清周老师的样子呢。在居家隔离期间,我家人由于患有哮喘,药已用完,情况令人担忧,需要及时外出就医续药,是周老师耐心地解答就医程序,协助我办理所需证明文件,并一直跟进,我家人才得以顺利去医院问诊。此后,周老师一直都很关心我家人的健康状况,有一次我从网上买药,也是周老师帮忙及时报备信息,组织志愿者冒雨将我所购买的药品取回。拿到药的那一刻,眼泪几乎流出来,除了一次次说谢谢,我无法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

      感恩在这个特殊时期,周老师和志愿者的坚守和付出。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如此安心。

169栋住户郭东辉(物理学院院长)

       特别感谢志愿者的辛苦付出,一方面冒着染疫风险给大家做生活保障,一趟趟做邻里间的物资调配,一方面在群里做信息传达与解释,百问不烦,体现了中大人的担当精神。应该加鸡腿!

170栋住户吴春薇(南校区幼儿园教师)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真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疫情严峻,大家都怕得在家不敢出门,这时我楼楼长陈秋敏老师挺身而出,不惧危险,以身作则,奔赴在抗疫前线,热情奉献的精神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投身封控区的管理工作。

       身为住户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奉献,发挥了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在此,特别感恩感谢楼长陈秋敏老师不分昼夜地为我们大家解决问题。由于家里有年迈老人,行动不便,急需纸尿裤,又突发出现痛症,多次急需药物。一条微信一个电话,楼长陈老师就秒回,秒接,日常疫情工作繁忙的他毫无怨言,总是那么满腔热情地为我家老人排忧解难,感激不尽。

       同时,感恩感谢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是你们手握人间烟火,携光奔赴黑夜,挨家挨户的亲切叮咛,风里来雨里去地上门为各住户送餐和做核酸,工作耐心、细致而又热情,还为各住户解决各种困难,送药、送物资等。

       感谢冲在疫情最前线的志愿者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众志成城,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山河无恙!

171栋住户金钊(岭南学院博士后)

       海珠区的暴风眼就在中大南门外,志愿者们非常不易。天未亮,他们就开始工作;夜已深,依旧在坚守。不仅要送一日三餐、生活物资和药物;还要安抚大家的情绪,处理各种意外事件。作为中大一员,真心感谢志愿者和学校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