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院第三党支部联合博雅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哲学系(珠海)专任教师党支部联合召开“探源中华文化,互鉴文明之美”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人:赵静 发布日期:2022-08-31

为贯彻落实《中山大学机关党委各党支部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党支部工作的实施方案》,科学研究院第三党支部联合博雅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哲学系(珠海)专任教师党支部近期联合召开“探源中华文化,互鉴文明之美”主题党日活动,博雅学院党委书记龙波、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屈琼斐和系主任陈建洪教授、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海珊及三个党支部的党员参加了活动。活动由科学研究院第三党支部书记赵艳娥主持。

博雅学院副院长王承教副教授领学了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人才工作的会议精神,要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高标准,努力打造成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博雅学院院长助理肖文明副教授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同时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研究院文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曾佳妮领学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这是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指导我国“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作出更多努力。

科学研究院党总支海珊书记带领大家再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回顾了学校2022年党建会议主要领导报告精神,介绍了科学研究院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采取的多项举措:组织学科交叉沙龙,增设学科交叉会议重点专项,搭建学科交叉交流平台,推进交叉平台建设。

 

博雅学院和哲学系(珠海)的代表分别详细介绍了两个院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发展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和未来规划目标。

博雅学院王承教副院长深入剖析了“以经典为中心”“通专结合”的“中大博雅模式”宗旨及育人成果,多元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充分证明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广阔前景。肖文明副教授以“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跨学科协同合作”为主题介绍了学院文明互鉴团队建设情况,团队以中西古典文明及其现代转型为导向,以跨学科协同合作为枢纽,以学科专深研究为支撑,形成博雅特色的中西古典“教学-研究”平台。

哲学系(珠海)卢毅副主任介绍了哲学系(珠海)的发展建设、“通专结合”的通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展情况,以文明互鉴、“一带一路”等研究为轴线,设立相应的研究中心,筹备出版相关学术辑刊系列等举措,促进各学科各团队人才交流培育。党支部书记邓联合教授从国际老子文化为例,阐明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与会人员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希望学校能建立更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才引育机制,促进学校“跨学科平台建设”与“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的教研结合;其次,要始终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培育学科增长点,两个院系学科领域横跨中西方文学、哲学、历史研究,文明互鉴团队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古典学研究中心、博雅系列讲座、“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交流平台成果斐然,已初步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力。面向未来,各学科要积极思考规划以厚基础、促交叉为新动能,提升研究实力,扩大影响力。将中西经典核心文本课程体系,通专结合的优势加以凝练总结,将优秀的经验推广至全校。

通过此次活动,科学研究院第三党支部的党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博雅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和哲学系(珠海)专任教师党支部的党员更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