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人力资源管理处搭建平台“聚能、充电、强培育”,助力博士后成长发展
6月18日,为提升我校博士后科研水平、助力我校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博士后之间交流,人力资源管理处通过线上的形式举办了2021年6月博士后培训交流会,本次交流会共吸引了全校700余名在站博士后、博士后工作人员、拟进站博士后和博士生等参与。
本次交流会邀请到我校软件工程学院郑子彬教授、哲学系凌菲霞博士以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缪蕾副研究员进行分享。三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将个人在基金申报、科研心得体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郑子彬 教授
研究领域:区块链、软件可靠性、服务计算
简介:现为我校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T Fellow、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主心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
郑子彬教授从申报选题、如何借助平台优势以及申请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分享了个人经验与心得体会,建议青年学者应当聚焦科研领域,充分利用好学校搭建平台与身边优质的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强调工作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要力争将工作做到极致。
凌菲霞 博士
研究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传记史
简介:2019年进入我校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凌菲霞博士在站期间已成功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站中)等,她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了基金申报的准备工作与申报书撰写过程,并从题目与题解、研究综述与研究框架三个方面总结了需注意的事项。
缪蕾 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消化道和儿童肿瘤免疫
简介:2019年从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研究员。
缪蕾副研究员在我校从事博士后期间获得“博新计划”资助,博士后出站后进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任副研究员,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胃癌及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对PD-1治疗耐药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转化及机制研究及神经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她通过自身项目申请经历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路径,认为项目申请应循序渐进,且申报的课题需有一定研究基础、创新点和可行性。

本次精心安排的培训“套餐”,集中为在站博士后、博士后工作人员以及拟进站博士后和博士生等“充电”,是一次难得的提升自我、强化自我的机会,使人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工作人员蔡老师表示:“学校组织的培训交流会覆盖面广,专家水平高,对于刚科研起步的博士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部分博士后以往可能只是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去考虑科学问题,但如何写好一份申报书、讲好一个科学故事,他们需要系统性地辅导,而学校提供的交流分享会正合时宜。”
已经获得了基金资助的张博士表示:“在之前学校举办的交流会中,收获了不少心得,比如选题、写作、修改等等。博士后选题不必过于宽泛,要由点到面,可操作性强,充分跟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其次是写作,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线索,突出研究价值;最后是修改,撰写完成后一定要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再反复修改。同时,学院在团队、科研等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正准备申请基金的郭博士表示:“本次交流会学校安排合理有序,专家们的经验分享各有千秋,提炼的申请书撰写要点很有帮助。个人发展规划也能从专家的自身经历中受到启发,未来我也会积极利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科研和平台条件,提前做好各阶段的计划,希望在中大收获满满。”
中山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育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处深入落实学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培育。学校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会、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博士后联谊等各类活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学术交流机会,助力青年人才职业规划,与学校同频共振,共同融入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之中。